胡振林 教授
现任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生化药学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为抗炎和免疫调控药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
-
原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医学院教授
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后
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
东方美谷功能护肤品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首席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科学家
研究方向:
专注于抗炎和免疫调控药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尤其擅长植物提取物对皮肤的修护,特别对各种炎症引起的皮肤损伤有突破性研究。
荣誉奖章:
代表性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Chemistry & Biology、Phytomedicine等杂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分课题1项,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重点课题分课题1项,“十二五”军队特需药品发现技术平台重大专项子课题1 项,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
侴桂新 教授
-
-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检测部主任
首席中药提取成分、质量标准科学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鉴定、药效确证及中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荣誉奖章
先后负责和参加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1项,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候选药物研究1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9项,上海市教委项目1项,主持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1项。负责中药化学对照品的研究、制备与开发,至今开发化学对照品600多种,负责研究制订、修订和起草的豨莶草等10种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标准分别被《中国药典》(2005、2010版)收载。
陈建明 先生
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靶向给药系统
-
-
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
上海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颗粒学会生物颗粒专业委员会委员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首席载体技术科学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靶向给药系统,难溶性药物注射给药系统,及缓控释给药系统等。多年从事药物新制剂、新技术、新辅料的研究开发工作,特别是在脂质体和静脉注射乳剂等研究开发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难溶性药物给药系统,特别是在胶束和口服固体制剂给药系统具有独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难溶性药物应用采用载体技术,实现对功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抑制水分流失;同时修复受损的人体细胞膜,提高活性物质稳定性,便于应用。
荣誉奖章:
分别在Biomater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承担多项上海市、部队、国家有关科研项目。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二十多项,多项专利获得授权,曾获上海市专利发明三等奖一次。毕业的学生中有多人获上海市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和全军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的荣誉。
王学东 先生
医药企业工作多年,主要从事抗生素发酵以及生物、生化药物的研发与生产方面的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际生产工作经验。
-
-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
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首席微生物发酵应用科学家
研究方向:
1.代谢工程:微生物代谢过程分析、调控及育种。应用于基因工程蛋白药物的制备与研发以及其它生物技术药物的发酵制备过程研究。
2.生物催化与转化:微生物新功能酶源的筛选和性能研究;生物催化反应的工业化应用。
对抗生素发酵,生物、生化药物的生产与管理,以及药物的研发有有丰富的经验,通过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承担或参与了多项研究课题,着力开发其工业化应用的潜能。承担或参与了多项研究课题,主要有:手性氨基酸的酶法拆分;基因工程菌发酵法制备腺苷甲硫氨酸;生物转化法制备神经节苷脂GM1等。
荣誉奖章
在国内外检索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在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以及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其间于2012年8月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交流。承担和参与了多项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成果获得多次上海市和国家级奖励,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转化。